在鳥類中,大雁、天鵝、禿鷲都是能翱翔在8000米高空的鳥兒。在海拔3000米的青藏高原,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區的50-60%,而到了珠峰高度,含氧量只有地面的25%。 大氣壓力隨著海拔的升高而降低,所以當人們登上高原和高山時,因為過于稀薄的空氣,會讓我們受到高原癥和高山癥的折磨。 人們乘坐的飛機,也都要配置加壓艙才能保證乘客安全。一旦加壓艙出現失控,那么在機艙的乘客就會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休克狀態,產生昏厥,后果不堪設想。 想一想與天空為伴的鳥類,即使在近萬米的高空,卻依舊“舉重若輕”一般能連續飛行數十個小時。 鳥類能完美適應稀薄的空氣,在飛行如此消耗能量的情況下,依舊能保證自身氧氣供給,這一切都要歸功于鳥兒卓越的呼吸系統:雙重呼吸(dual respiration)。 鳥類的雙重呼吸系統是如何幫助它們抵抗稀薄的空氣的?在空氣稀薄的高空,鳥兒的氣囊是如何協助飛行的?雙重呼吸系統對鳥類來說,究竟有多大的意義?為了這一身的飛行本領,鳥兒犧牲了什么? 今天小編就帶各位走進:鳥類強大的飛行系統背后的奧秘。
鳥類活動高度是多少?從枝頭到珠峰,跨越1萬米在介紹鳥類的呼吸系統對鳥的意義之前,我們要先了解一些冷門的知識。在平常的生活中,我們看到的鳥類(不包括家禽),最常見的活躍地點是枝頭或低空200米左右,城市中的鳥類以文鳥科、鴉科和燕科為主,這三科的代表鳥類分別是麻雀、喜鵲和燕子。 我們來看一下這幾種鳥兒的正常飛行高度:
在這些所有城市中幾乎都隨處可見的鳥兒中,燕子的飛行技巧是最卓越的,無論是高空翱翔還是超低空滑翔,都不在話下。而喜鵲就顯得笨拙一些,但是它們依靠靈活的跳躍能力能完美適應樹枝間的生活,在樹林間自由穿梭彌補了它們飛行能力的不足。 城市中的鳥兒往往不需要具備太高超的飛行拔高能力。可是反觀野外的中大型鳥類,它們也許不具備小型鳥的靈活,但論飛行時間和高度來說,個個可都是【王牌飛行員】。 我們先了解一下這幾位【飛行能手】: 1.大天鵝(Cygnus cygnu)。飛行高度記錄:9144米。遷徙總里程2000-5000公里,遷徙時間1個月左右,晚上遷徙,每晚飛行距離超過250公里。 2.黑白兀鷲(Gyps rueppellii)。目前人類已知的最高空發現的鳥類沒有之一。這種生活在非洲中南部的巨型鳥類,借助地面的熱氣流普遍盤旋在6000米左右高空覓食(這個距離和盤旋在三四十米處的麻雀比起來已經是不可思議了)。黑白兀鷲打破飛行高度記錄是因為在1973年,一架飛行在11000米高空的飛機就撞上了一只黑白兀鷲。 3.高山兀鷲(Gyps himalayensis)。和黑白兀鷲一樣,借助熱氣流上升到6000米高空盤旋覓食,飛行高度和它的表親黑白兀鷲相比稍顯遜色,但依舊能達到9000米的高空,飛越珠峰。 4.斑頭雁(Anser indicus)。斑頭雁之所以上榜,是因為它可以說是在遷徙過程中最辛苦的鳥類之一。斑頭雁每年的遷徙,要從中亞、蒙古和克什米爾等地起飛,前往印度、巴基斯坦和緬甸等地越冬。它們的遷徙往往也會穿越珠峰,登山愛好者們在珠峰頂也可以發現這種成群結隊的大雁。科學家根據GPS定位斑頭雁的研究顯示:斑頭雁持續飛行能力超過17小時,全世界飛行時間最長的航班才不過19個小時。 論飛行高度和持續能力,雁形目和隼形目的鳥類一直都是冠軍的有力競爭者。接下來我們就走進這些王牌飛行員的身體結構,來看看它們為了飛行,身體都有哪些特征。 搏擊長空的鳥兒:除了身體外部結構,還有什么特點鳥兒之所以能成為天空的領主,從根本原因上不外乎兩點:體外條件和體內條件。說起來很懵懂,我們把這兩個條件拆解一下:
這兩個條件,再來拆解一下,我們簡單介紹。 鳥兒飛天,必要條件有以下4點必要條件,缺一不可:
在這里,小編幫大家整理了一下不同鳥類的翼展俯視圖,讓大家通過鳥兒翅膀的區別,來觀察鳥類對飛行是如何把控的。 從翅膀特點,我們基本上就能分辨不同鳥類的靈活程度了,例如:短翅膀開翼梢的烏鴉,空中動作注定非常靈敏,但是飛行速度一定比不上尖翼梢的獵隼和海鷗。諸如此類的對比,大家都可以根據不同的鳥類外形去做判斷(比如現在你就知道了為什么麻雀如此靈活了:它們是短翅膀開翼梢。你也知道了為什么飛行冠軍是軍艦鳥了,因為它們的超長翼展 尖翼梢讓它們注定屬于天空。當然這也與體型有關,我們再這里不做深入討論。) 但是,重點來了:這一切的體外條件,都只是這些鳥征服天空的原因之一。“沒有強大的軟件支持,再尖端的硬件設備也無濟于事”。 在萬米高空,空氣稀薄,如果給人類一雙翅膀即使飛上天,也難逃缺氧休克。在飛行這種如此高能量消耗的運動下,鳥兒是如何保證自己的氧氣供給的:接下來我們正式了解一下鳥類那強大的【雙重呼吸】系統。 強大的雙重呼吸系統是怎么回事?探秘“氣體無障礙流動”的鳥類呼吸現在各位把自己的手放在腹部,感受自己一股一股的呼吸。你感受到的,就是大多數哺乳動物的呼吸方式:通過肺部的壓縮和舒展來達到換氣的目的。如果不容易理解:那么你可以理解成過去農村抽拉式的鼓風機:一抽一拉的過程,才算完成一次完整的換氣。 實際上人的呼吸是單一通道的氣體雙向流動,但是反觀鳥類的呼吸:它們的呼吸道除了氣管呼氣和吸氣共用以外,實現了真正意義上“氣體單向通道”。這件事聽起來不可思議,我們通過鳥類呼吸氣體流通圖來了解一下。 我們通過對鳥類的解剖,發現鳥類的肺部結構和哺乳動物完全不一樣:鳥類的肺部不是由肺泡組成的死胡同,而是雙向開口的蜂窩狀管道。這讓鳥類的呼吸有兩個特點:
上一段說明了鳥類的呼吸特點,我們現在開始介紹鳥類的雙重呼吸。
所以鳥兒有一個神奇的特點:不論是呼氣還是吸氣,通過氣囊的作用肺部做了兩次氣體交換。 氣囊是鳥類進行雙重呼吸的重要器官。在飛翔時由于鳥的胸肌處于緊繃狀態,不能像靜止時一樣通過肋骨的松弛緊繃來控制氣體進入,所以鳥兒飛翔時候的呼吸,全部都是有【氣囊】在掌握。 與之對應的就是鳥兒飛翔時候拍打翅膀的動作:
鳥兒的雙重呼吸可以解釋這個問題:那就是為什么鳥類不會有高山反應。因為在空氣稀薄的高空,鳥兒的雙重呼吸作用能讓鳥類最大限度地利用空氣中的氧氣,通過翅膀的上舉和下降頻率來加快或減少進氣量。這是鳥兒高空翱翔的第一個秘密武器。 和雙重呼吸密不可分的,是氣囊。氣囊是鳥兒翱翔高空的第二個秘密武器:這絕不僅僅是因為氣囊幫助呼吸。 氣囊對于高空翱翔的鳥兒來說,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作用:增加浮力。在高空空氣稀薄的環境下,鳥兒翅膀提供的提升力會下降,而這時候充滿空氣的氣囊,從另一個方面減小了鳥兒本身的整體密度,讓它們不至于因為浮力不足而下墜。 提取一下這一段的關鍵信息:雙重呼吸讓鳥兒最大限度利用空氣中的氧氣來供體內消耗,氣囊的存在讓鳥兒在稀薄的空氣中也有足夠的浮力。 可是我們要承認這樣一個事實:上天賜予了鳥類搏擊長空的能力,但同時也剝奪了鳥兒的一些其他功能。 為了適應高空,鳥兒犧牲了什么?大自然是公平的,它賦予了鳥兒對天空的掌握力,但這也讓鳥兒不得不做出一定的犧牲。而這個犧牲,是致命的:那就是鳥兒的生存能力極低。 這個生存能力并不是指的“覓食”技巧,而是“對抗能力”。在自然界中天敵簡直是無處不在,除了隼形目下的猛禽外,幾乎所有的鳥兒對傷害的抵抗能力都為負分。 這主要體現在兩點:
會飛的鳥兒雖然不太容易受到攻擊,但是一旦受到攻擊往往就是致命的:哪怕是骨折不能直接致命,也會因為無法起飛被小型哺乳動物等天敵消滅掉。 在野外,經常有受傷的鳥類墜落,這些墜落的鳥兒,只有不到百分之一能得到及時的救助。 所以他們獲得了飛行能力,但有一副脆弱的身體。 “海闊憑魚躍,天高任鳥飛”,也許在鳥類的眼里,只有天空才是真正的家鄉,脆弱的身體下,掩藏不住一顆飛翔的心。 和遠方比起來,身上的傷又算什么呢。 |